才刚喜提白玉兰,转脸就又被嫌弃又招骂。
怎么回事?
电视剧《以法之名》开播前,李光洁一句#不想和蒋欣演两口子了#,直接冲上热搜。
《小巷人家》里李光洁和蒋欣演一对甜蜜夫妻,可到了《以法之名》剧组,李光洁看蒋欣下车那一刻,“这不是上部戏里,我那一起泡脚的媳妇儿吗?”但这部戏里……
“她很严肃!严肃到以后不想再跟她演两口子了。”
如果说李光洁在《以法之名》开播前用调侃吊足悬念,可开播后,蒋欣挤对张译的表演是让她实打实地挨骂了。
剧中,张译饰演省人民检察院十一部检察官洪亮,蒋欣饰演第一部检察官郑雅萍。
第一集里,两人就因为一起案件两次冲突。
洪亮所在的十一部是刀刃向内,负责调查内部同事的渎职违法行为。
一生尽职尽责老检察官王春祥在押解嫌犯途中擅自改了路线,满足嫌犯想要到父亲墓前最后看一眼的请求。结果,嫌犯一时情绪激动,头撞墓碑受伤,王春祥为此接受内部调查,要背上违规处分。
郑雅萍直接冲到问询现场搅局,阻拦王老师签字,命令洪亮出面申请重新调查。
郑雅萍维护前辈、下属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蒋欣的表演有种居高临下的狂傲,乱发脾气,一点儿也不像是个成熟稳重的女检察官。
身为第一部主任检察官,她甚至理直气壮地质问洪亮:“讲国法,讲天理,但讲不讲人情?”
这种台词如果换个态度说,可能不会招骂。所以,观众有理由质疑蒋欣把矛盾冲突处理得太刻意。包括后面在王春祥家吃饭时继续挤对洪亮的情节,经她演绎,让人觉得郑雅萍很“中二”。
洪亮带着歉意去王春祥家探望。饭桌上,郑雅萍先挤对他靠丈人上位,又嘲讽他职位不高。
“酒是从老丈人家拿的,还是自己买的啊?”
“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连个副主任……”
一顿饭下来句句冷嘲热讽,好歹都是同事,实在没必要弄得大家都不舒服。可以说,蒋欣在《以法之名》甫一登场,就败光了路人缘,也让观众质疑郑雅萍这个角色浮于表面。
随着剧情深入,郑雅萍的口碑逐渐逆转。
尤其到25集,当洪亮把一封自我检讨书交到郑雅萍手中,洪亮详细交代了自己曾经错判案件的始末。
郑雅萍陷入矛盾。严格按照规定,她应该对洪亮做停职处理,但处于万海案调查关键时刻,洪亮的退出将会连带调查严重受阻。
郑雅萍没有纠结,在法理与人情之间,她做出了果断的抉择。这个情节也与郑雅萍开场在老检察官渎职调查中争取人情的做法前后呼应了。
观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蒋欣前期的讨人嫌表演,完全是从角色出发。她没有把郑雅萍演成一个纯粹的正义符号,而是演出了角色的成长弧光,从前期的刚愎自用到后期的顾全大局,这是一个有缺点、有性情、有成长的人物。
蒋欣在《以法之名》前期的表演的确令她陷入争议,拍桌子瞪眼、斜眼嘲讽的表演方式,让观众怀疑蒋欣是被华妃附体,对强势性格角色有路径依赖。
到剧情中期,郑雅萍在审讯过程中展现出的压迫感其实是通过缜密的逻辑表现的,而不是仅凭提高声量,让观众开始相信这位检察官的确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
尤其是郑雅萍对李人骏的步步紧逼,逻辑严密、情绪平稳,提问犀利。
本来,李人骏是端着检察长架子来的,结果被问到毫无招架之力,郑雅萍的问题像刀,一个比一个锋利,李人骏的官架子在强大的逻辑链前一地稀碎。跟随郑雅萍的询问逻辑,他无法再回避自己工作中的私心与不作为。
演了这样一场对手戏,难怪李光洁不想再和蒋欣演夫妻了。
很多演员没有蒋欣的勇气。一来,不敢让自己招骂;二来,很难在“主角困境”中找到突破口。
“主角困境”是指演员在扮演高度理想化的正义角色(如检察官、警察)时,常因剧本设定和社会认知的冲突而陷入扁平化或“不通人情”的窠臼。
最为典型的是《狂飙》中的安欣和《人民的名义》中的侯亮平,在剧中被设定为对抗黑恶势力的正义象征,人物行动逻辑围绕“坚守正义”展开。
安欣为了完成正义使命主动割舍个人情感,甚至放弃婚姻和正常社交,缺乏普通人的欲望与弱点。侯亮平则被赋予“完美检察官”标签,很多台词不够生活化,像是宣讲口号。陆毅在表演时只是略加入一些心急毛躁的小缺点,几乎演了一个“无瑕的正义符号”,缺乏“血肉感”。
在《以法之名》中,蒋欣突破了“主角困境”。
前期,她不惜陷入演技争议,为了给郑雅萍注入世俗情感与道德困境。剧本中的郑雅萍是正义代言人,但蒋欣表演时考虑的不是角色魅力、高光时刻,她让郑雅萍始终处在情理与法理的冲突中,常在“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间权衡。但同时,这并不妨碍她保持行动力,毫无疑问,在任何阶段她都是主导万海案翻案的实际推进者。
开场像个“情绪化配角”,中后期蜕变为“翻案顶梁柱”,在剧集结尾处,蒋欣饰演的郑雅萍已经毫无争议,既符合检察官专业素养,又不乏人性温度。
可以说,蒋欣演好了一个“活人”,她会愤怒但不失控,坚守原则却懂策略妥协,这个角色的成功让“行走的正义”更深入人心。
配资公司大全,炒股配资怎么配,正规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