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顶级量化机构简街集团(Jane Street)在印度遭遇“死刑式”封杀! 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一纸禁令,不仅没收其40亿元暴利,更勒令3个月内清仓所有头寸并驱逐出市场。
这场监管风暴的导火索,竟是简街自己起诉前员工“窃取交易策略”引发的反噬,105页调查报告揭露了其操纵市场的精密陷阱:8分钟砸6700万美元拉抬指数,再以7倍规模做空期权,单日狂割散户8600万美元。
令人咋舌的是,印度监管早在2025年1月就警告简街停手,但这家巨头仍顶风作案,直到5月仍在重复“推高指数-期权做空-抛售收割”的套路。
而背后真相更残酷:印度散户3年亏掉210亿美元,外资机构却赚走70亿,这场零和游戏的本质被彻底撕开。
2025年7月4日,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突然发布一份长达105页的临时命令,宣布对华尔街顶级量化做市商简街集团实施“临时市场禁入”。
这份文件的核心内容只有两条:第一,没收简街集团484亿印度卢比(约40亿元人民币)的非法所得;第二,要求简街在3个月内平仓所有在印度的未了结头寸,彻底退出市场。
处罚金额看似巨大,但对比简街的实际盈利却只是冰山一角。
监管报告显示,从2023年1月到2025年3月,简街在印度衍生品和现货市场累计赚取3650亿卢比(约306亿人民币),相当于日均进账3.4亿卢比(2800万人民币)。
讽刺的是,这场监管风暴的导火索,竟是简街自己点燃的。
2024年,简街起诉两名跳槽至千禧管理公司(Millennium Management)的交易员,指控他们窃取了公司“专有的印度期权交易策略”。
这场诉讼意外暴露了简街在印度的暴利操作细节,直接触发SEBI介入调查。
监管机构顺藤摸瓜,发现了更惊人的事实。
从2023年开始,简街每周都会在印度银行股指数(BANKNIFTY)的期权到期日执行一套固定流程。
这套操作被SEBI定性为“故意的、精心策划的恶意操纵计划”,核心目标是通过人为控制指数涨跌,在期权市场收割散户。
具体手法分三步走,全程环环相扣。
第一步:闪电推高指数。
以2024年1月17日,简街在印度最赚钱的一天为例。
当天上午,该公司在短短8分钟内砸下57.2亿卢比(约6700万美元),集中买入BANKNIFTY指数的高权重成分股。
由于这些股票本身流动性较低,巨量买单瞬间将指数推高超过1%。
第二步:7倍杠杆做空。
就在指数被拉抬的同时,简街同步在期权市场建立空头头寸。
监管数据显示,其当日卖出的看涨期权和买入的看跌期权总规模达到惊人的87510亿卢比(约10亿美元),这是其股票多头规模的7倍。
第三步:抛售收割利润。
完成布局后,从当天11:49开始,简街反向操作:系统性抛售此前买入的股票和期货。
随着股价下跌,期权空头价值飙升。
到收盘时,简街单日净赚8600万美元。
这种策略能成功,关键利用了散户的跟风心理。
SEBI在报告中指出,简街拉抬指数时会制造“上涨趋势”假象,诱使散户追涨买入股票和看涨期权。
而后续抛售引发下跌时,散户持有的看涨期权迅速贬值,成为简街期权空头的“对手盘亏损”。
数据印证了这种操纵的杀伤力。
2024年1月17日当天,简街的交易量占到整个市场的15%-25%,是第二大交易者的三倍以上。
这种压倒性的资金优势,使其完全主导了短期价格走势。
令监管愤怒的是简街的“顶风作案”。
知情人士透露,SEBI早在2025年1月就向简街发出警告,要求停止此类操作。
但调查发现,直到2025年5月,该公司仍在继续使用相同策略。
为何简街如此执着于印度市场? 答案藏在印度散户的血泪中。
过去5年,印度期权权利金规模激增11倍,使该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衍生品交易市场。
但繁荣背后是残酷的零和游戏:SEBI研究显示,截至2024年3月的三年内,印度散户在期货和期权交易中累计亏损210亿美元。
同期,外资机构(如简街)和本土自营公司却赚走70亿美元。
更直观的对比是人均损失。
2022年数据显示,90%的印度活跃散户在衍生品交易中亏损,平均每人赔掉1468美元,而当年印度人均GDP仅2300美元。
监管重锤落下后,简街的回应耐人寻味。
该公司发布声明称“对调查结果存有异议”,并强调这些交易是为了“管理期权敞口风险”。
在给SEBI的信件中,简街辩解说其操作属于“风险管理”,而非操纵。
但SEBI用数据驳斥了这一说法。
报告指出,简街的空头头寸规模达到多头的7倍,已远超正常对冲所需比例。
更重要的是,其交易时段精准锁定在期权到期日,且反复使用“拉高-做空-砸盘”的固定模式,证明这是套利而非风控。
这场封杀的影响已超出单一事件。
盛宝银行首席策略师Charu Chanana指出,SEBI的处罚标志着新兴市场监管者对“外资机构模糊精明交易与市场操纵界限”的容忍度归零。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配资公司大全,炒股配资怎么配,正规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